藝術跨界,功能性藝術作品將成為數字展示未來發展新風向!
藝術的生命力在于,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應被賦予獨特的意義。今天,當科技與藝術結合,每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新媒體藝術作品都應當被賦予功能性。
如今,新媒體藝術作品不僅兼具科技感與藝術感,還越來越功能化。功能性新媒體藝術作品,兼具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在社會中的實用價值越來越明顯。
數字城市:數據可視化卡片
數字城市數據可視化卡片,這是一款用于展示數字城市數據信息可視化的功能性新媒體藝術作品。
Inty團隊在裝置的設計上采用數字投影和互動技術,創造出一個帶有數字卡片索引功能的新媒體藝術裝置。
這個裝置中,每一張卡片對應開啟一個城市數據信息,當你拿起卡片放在數據桌上,便能看到被喚醒的數據清晰生長和呈現在數據桌上。
當一張張卡片匯集一起,便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城市重建方案。
在數字城市、智慧城市體驗中心中,這個功能性藝術作品猶如一個政務信息公開平臺一般,豐富、生動的向關心這座城市發展的每一位市民展示出城市相關數據信息,讓市民參與到城市建設當中。
藝術跨界醫學:腦電波互動藝術裝置
這個硬核功能性腦電波互動裝置,結合了計算機科學、腦機交互、醫學、新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誕生于中央美院研究生陳琦的植物人腦電波計劃中。
她的項目獲得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和陸軍總院神經外科的支持,并在藝術和醫學界獲得極大關注。
“我想用藝術來敲門,去敲醒在屋子里沉睡的植物人?!?/p>
在她看來,人生的意義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雙耳之間。經過正確的藝術視覺刺激,植物人還存在被喚醒的可能性。
于是,整個裝置的技術難點就在于如何獲取病人的腦電波意識和生成不同程度的注意力視覺畫像。
通過可穿戴腦電波設備,對植物人的腦部活動進行檢測,實時測試病人意識水平,算法轉換生成實時圖像,對他們進行視覺刺激,來達到康復訓練的目的。
后來,他們得到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余山教授和研究生姜玉瑩的算法支持,專門為腦電波設備提供了一套算法,這讓設備在獲取病人腦電波時能夠更加專業的處理數據,將實時數據翻譯為注意力程度。
而技術與視覺是同步進行的,用腦電波來生成視覺的每一個畫面都是由算法、邏輯、視覺生成,這是在現有的技術下,用腦電波和新媒體的方式來解碼人的意識的一次新的嘗試。
“植物人腦電波計劃”創作紀錄片
經過多方的努力,這個功能性藝術作品在中央美術學院畢設展上驚喜亮相?,F場,每一位普通觀眾都可以戴上腦電波設備參與體驗,看見獨屬于自己的腦部抽象視覺活動畫面。
腦電波互動裝置的設計與應用,將藝術、科技與醫學、醫療融合應用、研究與探索,是藝術跨界應用的一次提升其功能性和社會價值的偉大嘗試。
這不僅僅只是一次藝術作品的創新開發,更是對未來指引數字創意展示創作和發展的最新風向標。
(素材源于網絡)

返回頂部